为什么”以虫治虫”成为农业新宠?
最近,”以虫治虫”这个词在农业圈越来越火了。你知道吗?这可不是什么新概念,古人早就发现可以利用天敌来控制害虫。但随着现代农业的进步,化学农药的弊端日益显现,”以虫治虫”这种绿色防治技巧又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。那么,这种生物防治技巧到底有什么魔力?让我们通过宁夏枸杞园的案例,揭开”以虫治虫”的神秘面纱。
宁夏农林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,枸杞园里的蚜虫、蓟马等害虫越来越难对付,传统农药不仅效果差,还会导致农残超标。这时候,”以虫治虫”就成了最好的选择——找到害虫的天敌,让它们天然相克。这不比天天喷农药省事多了?
“以虫治虫”是怎样发挥影响的?
宁夏科研团队经过三年艰苦研究,终于找到了枸杞蚜虫的克星——粗脊蚜茧蜂。这种小虫子可不简单,它能有效控制80%以上的蚜虫危害!更妙的是,这种天敌不仅能防治枸杞蚜虫,对其他作物上的棉蚜、桃蚜也同样有效。
“以虫治虫”的原理其实很简单:每种害虫都有它的天敌。就像草原上的狮子控制羚羊数量一样,天然界本身就存在着这种平衡关系。我们只需要找到这种平衡关系,接着巧妙地加以利用。相比农药,”以虫治虫”不会产生抗药性,也不会污染环境,最重要的是——完全不用担心农药残留难题!
科研成果怎样转化为实际效益?
找到了有效的天敌昆虫只是第一步,怎样让这项技术真正造福农民才是关键。宁夏的科研团队没有把成果束之高阁,而是积极与企业合作,建立了示范基地和实验室。他们甚至创新性地采用”技术入股”的方式,与企业形成长期合作关系。
这种模式有什么好处呢?一方面,企业可以持续获得技术支持;另一方面,科研人员也能第一时刻了解田间实际难题,不断优化技术。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——农民用得放心,企业做得开心,科研搞得顺心。难怪当地人都说:”这才是真正的产学研结合!”
“以虫治虫”阅读答案的启示
通过这个案例,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呢?开门见山说,”以虫治虫”证明了大天然才是最聪明的设计师,我们要学会顺势而为;接下来要讲,农业科技创新必须接地气,要从实际生产难题出发;最终,科技成果转化需要新模式,让科研和市场真正”联姻”。
下次当你看到枸杞时,不妨想想:这颗小小的红色果实背后,可能有一群看不见的”虫卫士”在默默守护着它。这不正是人与天然和谐共处的生动写照吗?”以虫治虫”不仅给出了害虫防治的新答案,更为我们展现了农业可持续进步的美好前景。
